最近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人挺多,三千人聚在一起,全是犹太社区的。
那天雨没下,但气氛冷得像冬天。
不是因为天气,是因为心里压着事。
两周年了。
2023年10月7号,那天的事,没人敢忘。
哈马斯冲进以色列南部,枪声、哭喊、火光,一片乱。
现在还是觉得胸口发闷。
有个叫基思・布莱克的,犹太人领导委员会主席,站在前面说话。
声音发抖,说反犹太主义已经失控了。
他不讲大道理,就举例子。
街上有人骂犹太人,学生在教室里被羞辱,连老师都听不下去。
他说的不是新闻,是身边的事。
最让我心里一揪的是,他提了个词——“环境反犹太主义”。
什么意思?
就是你反对以色列,不代表你恨犹太人,可现实里,这两样常常混在一起。
一说巴以冲突,有人就顺带骂犹太人。
好像你站哪边,就得背锅。
这不是连坐吗?
普通人,凭什么为一场战争买单?
首席拉比埃弗拉伊姆・米尔维斯带着大家祈祷。
不是那种走形式的念经。
他一边念,一边说,求人质能回来,求亡者安息。
现场点蜡烛,有人一个一个念名字。
不是“217人遇难”这种数字。
是“艾米丽・格林,28岁,伦敦人,喜欢画画”。
是“丹尼尔莱文,爸爸,最爱带孩子去海边”。
名字一个个出来,人就活了。
那一刻,我才懂什么叫痛。
但就在这场纪念的前一天,广场上刚搞完一场亲巴勒斯坦的抗议。
五百人被警察抓了。
然后政府出面,说以后不准在同一个地方重复搞抗议。
说是为社区减压,减少恐慌。
我听着觉得矛盾。
一边说要保护犹太人,一边又限制别的声音。
那边要发声,这边要安静。
两边都委屈,都没错,可谁来听?
有个叫艾米丽・达马里的英裔以色列人,被哈马斯绑了471天。
她没来现场,但发了段视频。
她说:“用你们的声音,把人质带回来。”
“永远不要放弃他们。”
我看着她,眼睛干干的,脸上有伤疤,语气却稳。
能活下来已经算奇迹,还在为别人说话。
她不是在求同情,是在拉住一点光。
再说到曼彻斯特。
那天下着冷雨,像刀子一样刮脸。
一千多人挤在教堂外面,淋着雨,没走。
因为前几天,希顿公园犹太教堂出事了。
有人拿刀冲进去,六分钟,两人生死不明。
最后警察开枪打死了袭击者。
反恐部门说那人被极端思想洗脑了。
但谁还管他怎么想?
人死了,家属还在哭。
现场挂了条横幅,写着“阿德里安和梅尔文的英勇永不被遗忘”。
两个名字,两个生命,就这么没了。
拉比阿米尔・埃利图夫吹完羊角号,带着大家默哀。
一边是2023年的袭击,一边是最近的教堂行凶。
双重伤痛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
大曼彻斯特的代表马克・利维也来了。
他说:“过去两年,我们活得像幽灵。”
“想说话,没人听。想求助,没人理。”
这话听着,心都碎了。
一个社区,连诉苦都没人搭理,多绝望。
有个叫拉菲・布鲁姆的人,直接骂首相基尔・斯塔默。
说他去年承认巴勒斯坦国,是给哈马斯打气。
还说现在英国市中心,快成犹太人的禁区了。
你去买东西,都怕被人指指点点。
我理解他的愤怒。
可这事真不是能说清的。
政治立场,哪有这么简单?
但你说普通老百姓,不该被牵连,这没错。
你没打仗,没想当炮灰,凭什么被仇恨盯上?
保守党那边,凯米・巴德诺克也说了话。
她说亲巴勒斯坦的游行,已经变成“仇恨狂欢节”。
赎罪日教堂袭击,不只是打犹太人,是打所有英国人。
她说“从河流到大海”“全球起义”这些口号,听着就像要灭掉犹太人。
台下鼓掌了。
我听着也点头。
她敢说这些,不容易。
现在谁还敢说真话?
大家都怕被骂,怕被标签。
英国犹太政策研究所出过一份调查,我没看数据,但听人说,很多人觉得不安全,也不信任政府。
年轻一代犹太人,开始质疑以色列的战争方式,对加沙的事有不同看法。
社区里吵得厉害,关系越来越紧。
可你知道最让我动容的是什么吗?
是伦敦三千人,曼彻斯特一千人,雨里站着,不躲,不逃。
明明怕,还敢来。
明明伤心,还敢说。
他们不是在表演团结。
他们是在告诉世界:我们还在,我们没死,我们不想活在恐惧里。
我有时候想,仇恨这东西,怎么就这么容易扩散?
一场战争,牵扯出一整个群体的苦难。
可人,不就是该为彼此说话吗?
哪怕你不懂政治,哪怕你没立场,至少别让别人活在刀尖上。
我自己的看法是,
大家都不容易。
但越是难,越得有人站出来。
不是为了赢,而是为了不让这些名字变成冷冰冰的数字。
不是为了改变世界,而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心,也死掉。
国汇策略-最大的线上实盘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怎么开户-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