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直到现在回想起来,我还是觉得有点不真实。去年三月份,公司派我到毛里塔尼亚负责一个基建项目,当时心想着,不就是非洲吗,能有多难?结果在那里待了大半年,每一天都在刷新我的三观。
今天想把一些真实经历写出来,不是为了博眼球,也不是要黑谁,就是觉得有些文化差异确实值得我们思考。可能有些话听起来会比较扎心,但都是真实发生的事。
时间观念:什么叫"马上就到"?
刚到努瓦克肖特的第二周,我就被当地的时间观念给整懵了。
那天我们约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一个官员谈项目审批的事,约的是上午十点。我提前二十分钟就到了,在办公室门口等着。十点过了,十点半过了,到了十一点我开始有点着急,就问门口的工作人员。
"他马上就到,你再等等。"
好吧,我想可能是堵车了。结果一等就等到下午两点,这位官员才慢悠悠地出现,看到我还在等,表情特别淡定,好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"不好意思,路上有点事。"就这么一句话,然后开始正常办公。
我当时真的很懵,这要是在国内,别说客户了,就是同事之间,迟到四个小时也得好好解释一下吧?但人家的表情告诉我,这里四个小时根本不叫迟到。
后来我才慢慢理解,在毛里塔尼亚人的时间观念里,准时并不是最重要的价值。他们更看重的是事情本身是否完成,而不是什么时候完成。这和我们追求效率、严格按时间表执行的文化完全不同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和当地工程队的会议。我们约的是早上八点开工前的碰头会,结果到了九点半,工人们还在陆陆续续地到。我问工头怎么回事,他很诚恳地说:"老板,昨天我儿子发烧了,我得先送他去看医生。"
另一个工人说:"我妈妈今天要去市场卖东西,我得帮她搬货。"
在他们看来,家庭的需要比工作时间更重要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而我们中国人的逻辑是,工作时间就是工作时间,私事应该安排在其他时间。
说实话,刚开始我很难接受,觉得这样怎么能把项目做好?但后来发现,虽然他们不准时,但一旦开始工作,态度都很认真,而且很少有人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而影响工作状态。这让我开始思考,到底什么才是更重要的?
金钱观念:贫穷但不卑微
在毛里塔尼亚的几个月里,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贫穷本身,而是当地人面对贫穷的态度。
有一次我在市场买东西,看中了一个手工编织的篮子,问价格。摊主是个大概六十岁的老大爷,报价1000乌吉亚(大概相当于30块钱人民币)。
我觉得有点贵,就想砍价:"800怎么样?"
老大爷看了我一眼,很平静地说:"这个篮子我花了三天时间编织,用的是最好的材料。1000乌吉亚是合理的价格。"
我又试着砍价:"那900?"
老大爷摇了摇头:"朋友,我不是在和你讨价还价。这就是它的价值。你觉得值就买,不值就不买,我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就乱要价,也不会因为我需要钱就降低我的产品价值。"
说完他就转身去招呼别的客人了,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种急着卖东西的样子。
这件事让我很震撼。在国内,我们经常说"穷人矮三分",很多时候经济条件不好的人确实会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。但这个老大爷,虽然可能每天只能赚几十块钱,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对产品价值的坚持,让我肃然起敬。
还有一次更让我印象深刻。我们项目上有个当地的翻译,叫穆罕默德,大概三十出头,英语说得不错。有一天我提出给他涨工资,从每月200美元涨到300美元。
按理说这应该是好事吧?结果穆罕默德想了想,说:"谢谢你的好意,但我觉得现在的工资已经够了。我每个月能存下一些钱,还能照顾家庭,这就足够了。如果你给我更多钱,我可能会变得贪婪,那对我的灵魂不好。"
我当时真的很吃惊。在我们的价值观里,有钱赚不赚是傻子,多多益善才是正常的想法。但穆罕默德的话让我开始思考:到底什么才是"够了"?我们追求财富的时候,是不是有时候忘记了为什么而追求?
后来我观察发现,当地人确实对物质财富的欲望没有我们那么强烈。他们更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,比如家庭和睦、信仰虔诚、朋友关系好等等。这不是说他们不努力工作,而是他们对"成功"的定义和我们不太一样。
人际关系:个体与集体的平衡
在毛里塔尼亚待久了,我发现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和我们有很大不同。
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项目上有个当地的司机叫阿里,人很老实,开车也稳。有一天他突然请假,说要回老家一趟。我问他什么事,他说村里的老人要给年轻人分配土地,按照传统,他必须在场。
我当时想,这有什么必要吗?土地分配又不是一天就能定下来的事,为什么非要这个时候回去?但阿里很认真地告诉我:"这是我们的传统,每个人都必须参与。如果我不回去,不仅我自己会失去土地,整个分配过程都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。"
他请了整整一个星期的假,我们项目的进度因此受到了影响。但从阿里的表情可以看出,他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。在他们的价值观里,集体的仪式和传统比个人的工作安排更重要。
还有一次,我们的项目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,需要找当地的专家咨询。通过关系找到了一个工程师,约好了见面时间。结果那天这个工程师来了,但同时还带了七八个人。
我当时挺懵的,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。工程师解释说:"这是我的叔叔,这是我的表弟,这是我村里的长辈...他们听说我要来看你们的项目,都很好奇,想一起来看看。"
在我们的观念里,谈业务就是谈业务,带这么多不相关的人来算怎么回事?但后来我慢慢理解,在他们的文化里,重要的事情必须让大家都知道,一个人做决定是不被认可的。这些"不相关"的人实际上都是他的支持系统,他们的意见会影响最终的决策。
最有意思的是,这些人虽然不懂技术,但在讨论过程中会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:这个项目对环境有没有影响?会不会影响传统的生活方式?对年轻人的就业有什么帮助?
我突然意识到,他们虽然看起来"效率低下",但考虑问题的角度比我们更全面。我们往往只关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,但他们会从整个社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。
这种集体决策的方式虽然慢,但最终的决定往往更容易得到执行,因为大家都参与了讨论过程,都理解决策的原因。
宗教与日常:信仰的力量
在毛里塔尼亚,你不可能忽视宗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。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五次祷告,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态度。
有一天我们在工地上遇到了设备故障,一台挖掘机突然熄火了,怎么都启动不了。按照我们的习惯,第一反应就是找技术人员检修,分析原因,制定维修方案。
但当地的工人们却很淡定。工头阿卜杜拉走过来,检查了一下机器,然后说:"真主决定让它今天休息,那就休息吧。我们明天再试试。"
我当时真的很着急,这台设备不工作,整个工程进度都会受影响,怎么能这么佛系?但阿卜杜拉看到我的焦虑,很认真地对我说:"朋友,你要相信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可能今天不修这台机器,我们就能避免更大的问题。"
结果第二天技术人员来了,发现机器的液压系统有个小毛病,如果昨天强行启动,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坏。
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信仰的作用。我们往往把宗教看作是迷信或者精神寄托,但在这里,我看到了信仰如何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接受态度。
还有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。我们项目上有个会计叫法蒂玛,是个很细心的女孩。有一天她算账的时候发现少了大概100美元,按理说这在项目总预算里不算什么大钱,但她非常紧张,一直在翻来覆去地检查。
到了下午祷告的时间,她停下工作去祷告。回来后,她的表情明显平静了很多。我问她是不是找到问题了,她说:"还没有,但我已经把这件事交给真主了。如果是我的错误,我会承担;如果是其他原因,真主会指引我找到答案。"
果然,第二天她发现是一张发票录入错了,问题很快就解决了。
这种把控制权"交给更高力量"的心态,在我们看来可能是消极的,但在实际生活中,它确实能帮助人们减少焦虑,保持理性思考。我们总是想控制一切,但有时候"放下"反而能让问题更容易解决。
教育观念:知识的不同价值
在毛里塔尼亚的几个月里,我接触了不少当地的家庭,发现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我们有很大差异。
有一次,我去翻译穆罕默德家里做客。他有两个儿子,老大十五岁,老二十二岁。按照我们的观念,这个年纪应该在学校好好读书,为将来上大学做准备。
但聊天中我发现,老大已经不上学了,在跟着一个老师傅学习传统手工艺;老二倒是还在上学,但学的主要是《古兰经》和阿拉伯语。
我有点好奇,就问穆罕默德:"你不想让孩子们学习现代知识吗?比如数学、科学、英语?"
穆罕默德想了想说:"这些当然也重要,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有品德的人。老大跟着师傅学手艺,不仅能掌握技能,更重要的是能学到耐心、专注、对传统的尊重。老二学习经典,能让他的心灵得到净化,懂得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。"
他停顿了一下,接着说:"你们中国人很聪明,科技很发达,但是..."他欲言又止。
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。
"但是我感觉你们有时候太着急了,总是想要更多、更快、更好。孩子们从小就承受很大压力,要考试、要竞争、要赢过别人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很有能力,但心里会不会很累?"
这话说得我有点不好意思,因为我想起了国内孩子们的学习压力,想起了无数个补习班、兴趣班,想起了家长们的焦虑。
穆罕默德继续说:"我们认为,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感恩。如果一个人很有钱、很有知识,但内心不平静,那他其实很贫穷。"
后来我观察发现,当地孩子们虽然可能在数学、科学方面不如中国孩子,但他们普遍比较快乐,很少看到那种焦虑、压抑的表情。他们对长辈很尊敬,对朋友很友善,遇到困难时也比较坦然。
这让我开始思考: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?是培养能在竞争中获胜的人,还是培养内心平静、品德良好的人?或者说,这两者之间是否一定要选择?
女性地位:复杂的现实
说到毛里塔尼亚,不得不提女性地位的问题。这是一个让我感到最复杂、最难以简单评判的话题。
从表面上看,当地女性确实面临很多限制。比如在很多场合,女性需要遮盖头发,在一些传统仪式中,女性不能参与。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,很容易产生"女性地位低下"的判断。
但随着接触的深入,我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复杂。
项目上有个女会计法蒂玛,我前面提到过。虽然她平时戴头巾,在混合性别的会议中比较安静,但我慢慢发现,她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影响力其实很大。
有一次我们需要在当地雇佣一些临时工人,法蒂玛建议我们通过妇女组织来招募。她解释说:"在我们这里,妇女组织其实控制着很多资源分配。如果你想在社区里做事情,得到妇女们的支持比得到男人们的支持更重要。"
果然,通过妇女组织,我们很快招到了需要的工人,而且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可靠人员。
还有一次,我去法蒂玛家里做客,发现虽然她丈夫是家里的"当家人",但关于孩子教育、家庭开支、甚至投资决策,基本都是法蒂玛在做主。她丈夫更多的是执行者的角色。
我问法蒂玛怎么看待女性地位的问题,她想了想说:"你们外国人总是用你们的标准来判断我们,认为我们受压迫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可能我们对'自由'的理解不一样?"
她解释说:"我戴头巾,不是因为被迫,而是因为这让我感到安全和受尊重。我在家庭中承担更多责任,不是因为能力不行,而是因为我们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,女性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。"
我当时有点震惊,问她:"那你不想要更多的个人选择权吗?比如可以自由选择职业、生活方式?"
法蒂玛笑了笑:"选择权当然重要,但选择太多有时候也是负担。我们的传统告诉我什么是重要的,什么是应该优先考虑的,这其实减少了我的焦虑。你们的女性可以选择任何职业,但她们快乐吗?"
这个问题让我无法回答。我想起国内很多女性朋友,她们确实有更多选择,但同时也承受着更多压力:职场上要和男性竞争,家庭中还要承担传统的责任,社会又给她们设定各种期望。
当然,我不是说毛里塔尼亚的女性地位就是完美的,确实存在一些我无法认同的限制。但法蒂玛的话让我意识到,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其他文化,每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。
消费观念:需要还是想要?
在毛里塔尼亚的日子里,当地人的消费观念也让我印象深刻。
有一次我和司机阿里一起去市场买材料,路上看到一家电器店在搞促销,各种电视、冰箱、洗衣机摆了一地。我随口说了句:"这些东西挺便宜的,要不要买个电视?"
阿里看了看,摇摇头说:"我家已经有个收音机了,够了。"
我说:"但是电视可以看新闻、看电影,比收音机功能多多了。"
阿里想了想说:"是的,但我需要吗?每天工作回家,和家人聊聊天,听听收音机里的音乐,这就很好了。如果有了电视,可能大家就不聊天了,都盯着屏幕。那样的话,买电视是让生活更好,还是更坏?"
这话让我很有感触。我们总是被教育要"升级"生活,新出的产品总是比旧的"更好",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买、买、买。但阿里的话让我思考:这些"更好"的东西,真的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吗?
还有一次,我提议给项目上的几个当地员工发奖金,作为对他们工作表现的认可。大概每人200美元,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不小的数目。
结果收到奖金后,他们的反应让我很意外。有人用奖金给家里买了一些日用品,有人给孩子买了几本书,还有人直接捐给了清真寺。没有一个人去买什么"大件",也没有人表现出那种"终于可以买想要的东西了"的兴奋。
我问翻译穆罕默德,他们怎么这么"淡定"。穆罕默德说:"在我们的文化里,钱是用来满足需要的,不是用来满足欲望的。如果基本需要已经满足了,多出来的钱最好是用来帮助别人或者支持社区。"
他停了停,接着说:"你们中国人很聪明,会赚钱,但好像总是不满足。赚了钱就想赚更多钱,买了东西就想买更好的东西。这样活着不累吗?"
这个问题再次让我哑口无言。我想起自己的生活:每个月都有各种消费,iPhone用了一年就想换新的,衣服买了一堆但总觉得缺什么,房子住得还行但总想换更大的...
当地人的生活虽然简单,但我很少看到他们有那种"不满足"的焦虑。他们对现有的生活状态基本满意,多出来的资源更多是用来帮助别人或者投资精神生活。
这种消费观念让我开始反思:我们购买的那些东西,到底有多少是真正需要的,又有多少只是被商业宣传激发出来的欲望?
结语:什么是"好"的生活?
在毛里塔尼亚的大半年时间里,我几乎每天都在经历文化冲击。从最初的不理解、不适应,到后来的思考、反省,这个过程很痛苦,但也很有价值。
我不是说毛里塔尼亚的文化就比我们的好,也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。每种文化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,不可能简单地复制粘贴。
但这次经历确实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:
效率真的比和谐更重要吗?我们追求的那种"快速发展",是否忽略了一些更基本的人性需求?
竞争真的比合作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吗?我们培养的那种"个人主义",是否让我们失去了一些集体智慧?
物质财富真的比精神满足更重要吗?我们定义的那种"成功",是否太过狭隘?
我并不是想给出标准答案,因为我也在思考中。但我觉得,至少我们应该意识到,我们的价值观不是唯一正确的,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唯一合理的。
在全球化的今天,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。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,而是为了让我们都能从不同的文化智慧中学到一些东西,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平衡。
回到国内后,我尝试着把在毛里塔尼亚学到的一些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:
工作的时候更注重质量而不是速度,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。
做决定的时候多考虑对家庭和朋友的影响,不只是个人利益。
消费的时候问问自己:这是需要还是想要?
面对困难的时候学会接受和耐心,不总是急着"解决问题"。
当然,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且我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毛里塔尼亚人的方式生活。但至少,我的视野变得更宽了,对"好生活"的理解也更多元了。
也许这就是旅行和异文化体验的意义:不是让我们变成另一种人,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完整的自己。在了解了更多可能性之后,我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真正适合自己。
写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临走时阿里对我说的话:"朋友,你在我们这里学到了什么?"
我当时回答:"学到了很多,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慢下来。"
阿里笑了:"那就够了。在我们看来,一个总是匆忙的人,就像一个总是渴的人,喝再多水也不会满足。"
现在想起来,这话真的很有道理。
生活不是一场需要跑赢的比赛,而是一段需要用心体验的旅程。快一点慢一点,其实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,学到了什么,成为了什么样的人。
这大概就是我想分享的"真相"吧。扎心吗?可能会有一点。但我觉得,偶尔被扎一下心,让我们从习惯的思维中醒过来,也不是坏事。
国汇策略-最大的线上实盘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怎么开户-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