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小小的夹子风扇,你觉得它能有多复杂。
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,拿到印度去,想自己全套造出来,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。
这事儿,一个印度博主还真就干了。
他从咱们中国买了个夹子风扇,想着拆开研究研究,看看能不能在印度把这套玩意儿都给搓出来。
您猜怎么着?
塑料壳和扇叶,倒是勉强能搞定,可价格愣是比中国贵上一截,来回换了好几家供应商,才勉强把成本压下来,接近中国的价格。
这还没完呢!
到了电机、电路板、电池这些核心部件,他可就彻底傻眼了。
电机外壳和转子,印度确实能做。
但永磁体这东西,想找个能生产的工厂,那真是大海捞针。
电路板加工没问题,可要是想往上装芯片,对不起,还是得靠进口。
至于锂电池,那更是甭提了,他自个儿都说,本土工厂就算是最快,也得两三年才能形成规模。
也就是说,连这么个小小的电器,都让人家零部件给卡住了脖子。
我当时看到这事儿就琢磨,这不就是咱们供应链优势最直观的体现吗?
您瞧瞧,中国现在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机生产国。
我查了不少数据,发现光是2022年,咱们的电机出口额就超过了350亿美元,在全球市场里头,几乎占了一半。
再看看印度呢?
根据他们商务部的数据,2022到2023财年,印度的电机进口额差不多20亿美元,主要来源地就是咱们中国。
电池这块儿更是夸张。
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摆在这儿,2022年全球锂电池产能,中国占了77%,印度连1%都不到。
这还只是电池成品,还没算上游的正极、负极和电解液这些关键材料呢。
所以啊,这可不是印度不想造,而是整个产业链根本就没打通。
一个电机里头用的稀土磁体,您得有稀土矿,得有冶炼技术,得有磁材烧结工艺,还得有精密的加工能力,这一环扣一环的,哪一个环节掉了链子都不行。
印度不是没有稀土资源,可加工环节跟咱们比起来,那可就差得太远了。
锂电池就更别说了,印度最近是批了几家工厂,可产能嘛,现在还是零零星星的。
我特意查了查,印度这些年,一直在喊“印度制造2025”,甚至给电动汽车和储能产业砸了几十亿美元的补贴。
可现实呢?
连个小风扇,都还得依赖进口配件来组装。
说句实在话,想从零开始追上咱们,没有个几年工夫,那是想都别想。
那咱们中国这边又是什么情况呢?
您去义乌那边看看,一个风扇的全套配件,塑料、马达、电路、包装,所有这些东西,都在几十公里范围内就能解决。
规模大到什么程度?
义乌小商品城每年的出口额接近5000亿人民币,里头像这种小家电就是最典型的货色。
一个零件,就有几百家供应商在互相卷价格。
所以这个对比,就显得特别刺眼。
印度那位博主,想本土化生产,折腾了一大圈,最后发现,比直接进口成品还贵。
他干脆就说了,不如直接进口整机,回来贴个牌子算了。
这事儿背后,其实还有个更深层次的逻辑。
印度市场确实不小,自身也有一定的消费潜力,可它的产业链存在着巨大的缺口。
很多企业干脆就走捷径,直接进口咱们中国的货物,回来贴个牌子就卖。
结果就是,制造业在它GDP中所占的比例,多年来一直都在16%左右徘徊。
长此以往,这种差距必然会越来越大。
仅仅有工厂,是远远不够的。
您还得有人才,得有设备,得有上下游的配套,更得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,才能把成本给摊薄。
咱们中国的这条产业链,那是历经了几十年,一环一环逐步补齐的,仅仅靠短短几年的补贴,是根本无法抄袭照搬的。
所以我越想越觉得,这事儿挺可怕的。
一个小风扇,暴露出来的可不是一个零件的问题,而是整个工业体系的空白。
印度就算再努力,也只能先从组装干起。
可组装这活儿,利润微薄,赚不到什么钱,就很难养活更上游的投资。
这个死循环,不知道他们该怎么去打破、
那些喊着要把产业链迁出咱们中国的国家,看到这事儿会怎么想、
你说将来要是印度连小风扇都还得靠进口,那它还能撑得起“世界工厂”这四个字吗?
国汇策略-最大的线上实盘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怎么开户-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